文丨三藏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是2022年車險市場中最大的“亮點”,也是最大的痛點。
一方面,2021年12月行業出臺新能源車險專屬條款,重點解決了消費者普遍關注的“三電”保障問題,保險責任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充電樁等配套設施的保障責任也納入到附加險范疇。
另一方面,數萬億汽車產業轉型迭代之時,各種政策加持下,新能源車早成奔馬之勢:新車銷售下滑嚴峻的當下,2022年1-7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同比均增長了120%。
保險責任的擴大和增速的激增,無疑打開了車險新的空間:2022年1-7月,新能源車險保費收入231億元,占商業車險總保費收入的6.7%。
然而嚴重的虧損,甚至部分公司賠付率超過100%的尷尬數據,也是新能源車險必須面對的一面。
加之新能源車險的高市場集中度,呈現出比傳統燃油車險市場更為集中的走向:市場前八家公司新能源車險保費占比超過了90%,大部分中小公司不敢涉獵新能源車險。
這說明了什么?
保險公司固然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車的廣闊發展空間,但其不可控的賠付率,又令之噤若寒蟬,甚至成為新能源車險發展的阻力。
再看社會新聞層面,屢見報端的新能源汽車大事故頻出,且呈現出明顯的集中性特點。如結合行業數據觀察剖析,將更理解保險公司新能源車險決策。
這就是新能源車險的現實處境。
1
-Insurance Today-
林志穎事件引發的關注
令人畏懼的碰撞燃燒
成新能源車頭號殺手
中國臺灣藝人林志穎駕駛特斯拉的車禍事件,再度將新能源車的用車安全拉回大眾視線。
尤其是之短時間的燃燒報廢,更令人唏噓不已。
事實上,由于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等技術尚在發展階段,在某些復雜的環境下易引發電池升溫失控的報道時有發生,燃燒爆炸、車毀人亡的慘劇也隨之出現,引爆輿論。
一時間,電池安全,成為阻擋新能源車快速普及和滲透的攔路虎。
簡單梳理新能源車大事故,起火燃燒最是吸睛,多被報道。
先看一組權威數據:
國家應急管理部公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車火災數據:一共發生640起,平均每天7.1起,同比上升32%,高于交通工具火災平均增幅。
新能源汽車一旦電池起火,整車將大概率報廢。對保險理賠,全損是巨大的損失。而新能源車碰撞即起火的概率,又遠大于傳統燃油車。
聯想行業推出新能源汽車專屬條款時,直接刪掉征求意見稿的火災翻倍責任,大概也是基于這一風險認知的預判。
但對保險公司而言,如何識別新能源汽車的碰撞風險,在當下車企數據并不能完全打通的現狀下,是保險公司謹慎承保新能源車的重要原因之一。
2
-Insurance Today-
從特斯拉到蔚小理
自動駕駛與剎車失靈
乃行業另一大詬病
自動輔助駕駛,新能源汽車最酷的黑科技,也是其最大賣點之一。
事實上,新能源汽車輔助駕駛、自動駕駛、剎車失靈等問題,也是其一大詬病與難題:如何去界定事故責任的直接原因?
如新能源汽車的頭牌,特斯拉關于剎車系統和自動駕駛輔助功能的問題,廣被質疑,屢上熱搜。
Tesladeaths數據顯示:在中國內地,有15人在特斯拉事故中喪生。其中,大部分都與自動駕駛功能有一定關系。
最新一起發生在7月8日,重慶的一輛藍色Model Y失控撞上路邊行人,導致2死4傷。
再如林志穎車禍事件,雖然事故原因尚未定性,但也被質疑與開啟自動駕駛功能有關。
回看本土的造車新勢力,自動駕駛或剎車事故也是頻發不斷。
日前,再一次將蔚來帶入負面輿論的:即發生在其總部——一輛蔚來汽車從總部三層沖出大樓,車內的兩位試車員雙亡。
2022年5月18日,理想汽車也被爆出一則相關事故:一名車主在自動輔助駕駛模式下,以95碼速度撞上前方工程車。事后復盤,此車行駛中并未沒監測到前方的龐然大物,且沒做出任何反應和減速提示。
小鵬汽車也有多起類似案例發生。2022年8月10日下午,浙江寧波一名小鵬P7車主在輔助駕駛過程中,與前方停靠車輛相撞,造成1人死亡。
一段肇事司機的聊天記錄被曝光,該車主稱,當時車輛開啟XPILOT2.5智能輔助駕駛系統,自己設定的時速也是80km/h,但車輛在撞擊前沒有發出任何警告。
緊接著,2022年8月12日,一名浙江車主在駕駛小鵬的行駛途中逐漸偏離車道,最終導致車輛撞上隔離欄,致使其身亡。
事故調查顯示,事故發生時車輛沒有明顯剎車痕跡,發生碰撞后車輛氣囊也并未彈出,車輛在撞擊護欄前并無明顯的減速跡象。
類似的案例尚有很多,這皆說明新能源汽車在安全技術上,或多或少存在缺陷。且隨著造車新勢力大規模批次車輛的召回,消費者關注的問題已不再是酷炫的黑科技問題,而是新能源汽車本身的安全問題。
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技術問題,也注定會對新能源車險的賠付率產生巨大的不確定性影響。
故而新能源車險的發展,當前仍是一個“讓人歡喜讓人憂”的話題。
“喜”是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期盼,“憂”是對安全性的懷疑。
3
-Insurance Today-
并不樂觀的賠付水平
新能源車出險率及案均賠款均遠高于傳統燃油車
根據行業交流數據,新能源車的業務結構,與傳統燃油車存在明顯差異:
傳統燃油車的使用性質主要集中在家用車領域;
新能源車的使用性非家用車一家獨大,而是在出租租賃和企業用車的承保數量占比,明顯較高。
從保費收入看,營運性新能源汽車單均保費較高,其保費收入占比已達總體量的1/3。
從區域看,新能源車險的投保地區主要集中在發達地區,廣東、深圳、上海、浙江、北京,是新能源車投保占比最多的五個地區。
上述數據意味著:
新能源車多為上路時間長的營業性用車,時間里程與出險頻度成正相關性;而發達地區的物價水平較高,也與案均賠款呈正相關性。
這也解釋了新能源車險的出險頻度與案均賠款高于傳統燃油車的原因。
事實上無論,車損險還是三者險,新能源車出險率均高于傳統燃油車。
在案均賠款上,新能源車損險的案均賠款也明顯高于傳統燃油車。
(車損險)
(三者險)
兩者疊加的結果:新能源車的賠付率顯著高于傳統燃油車。
如上,因新能源車與傳統燃油車風險特性與風險點差別過大,在保險公司沒有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合作支撐的背景下:
新能源車險過高的賠付率,仍是制約新能源車險在保險公司落地的“核心問題”。
后記
從大事故頻發,到并不樂觀的新能源車險賠付數據。保險公司承保新能源車業務的經營情況,可想而知。
這說明新能源車險在我國的車險未來的發展歷程上,仍需相當長的探索時間。
這不僅需要行業自身的尋求改變,更需要與新能源車生態的結合與發展。
保險公司大力開拓的同時,尚需思考如何比市場其他主體快一步建立起新能源車產業生態的布局優勢。
這將比搶抓新能源車承保業務,更具意義。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今日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