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不知道
因為邊吃飯邊喝水
(資料圖片)
這個事情被批評過多少次
爸爸媽媽們總認為
這樣吃飯會導致消化不良
該吸收的營養也吸收不到
事實上這個習慣還會在不知不覺中使人發胖~
美國《食欲》雜志近日發表的研究稱,邊吃飯邊喝水會讓飽腹感變差,不知不覺就吃多了。
新研究:邊吃邊喝容易吃多
在上述研究中,44名成年人每周在實驗室吃一次午餐,總共持續4周,且每頓都只吃意大利面,分量分為400克、500克、600克以及700克4種,隨餐還有700克水。
研究人員記錄了每人每次的攝入量,并錄下參與者的吃飯過程,以計算他們在吃面與喝水間的切換次數。
結果顯示,隨著分量增加,總攝入量也呈曲線上升。如果不考慮分量因素,參與者喝水次數多,最終的攝入量也會增加。
平均來看,每切換一次,食物消耗量就增加5.7克。喝水本身也會產生影響,參與者每多喝1克水,就會多消耗1克食物。
研究人員認為,在食物和水之間頻繁切換,會削弱感官特異性飽腹感(當人們吃同一種食物達到一定量后,這種食物帶來滿足感就會下降,從而產生飽腹感),導致攝入量增加。
吃飯時能喝水嗎?
進食時并非完全不能喝水。一般情況下,進食時,唾液的潤滑作用足夠幫助我們咀嚼和吞咽。
但當食物特別粗糙、干澀或噎著時,喝點水、湯或粥,自然是有利于吞咽與消化的。
合適的飲水量是以感覺飲食比較順暢,吞咽沒有特別干燥為參考,大約每餐一小杯水(100-200ml),這種喝水量是有利的。
但不建議養成邊吃飯邊喝水的習慣,因為不只是削弱飽腹感,吃飯時喝過多水也會對消化系統造成影響。
影響咀嚼頻率
雖然邊吃飯邊喝水,會讓食物更容易下咽,但會使牙齒的咀嚼頻率降低。未經過咀嚼的食物直接進入腸道,會增加胃腸消化負擔。
影響初級消化功能
胃酸是我們消化過程中重要的物質,能對蛋白質、脂肪和淀粉進行初級消化。 胃內含高濃度的胃酸用來消化食物,如果在進食過程中喝入大量的水,這些水便會稀釋胃液,降低胃酸濃度,進而影響消化。
增加胃腸炎可能
胃酸還承擔著消滅食物中細菌和病毒的重要作用。如果胃酸被水稀釋,其殺菌作用便會被削弱,可能導致細菌繁殖,增加胃腸炎發生的可能。
減弱胃的蠕動
消化過程的完成,除了胃酸的初級消化作用,還要依靠胃的蠕動。而飲用大量的水,會減弱胃的蠕動,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
容易導致不適
進食時隨著大量食物涌入,胃會承擔暫時的儲存功能,但胃容積有限,大量喝水后,胃內空間縮小,胃壁張力加大,容易產生惡心、飽脹等不適;且胃壁長期處于高張力狀態,最終會造成胃動力下降、消化不良等疾病。
說完了喝水
很多人會問那喝湯呢?
喝湯最好是在飯前還是飯后?
與水相比,湯中一般含有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物質,能夠刺激胃酸分泌,進而幫助消化。飯前喝湯好,還是飯后喝湯好,具體到個人,可以根據實際需求情況調整。
圖片來源:新華日報健康
如果是有減肥需求的,飯前半小時喝素湯會有一些飽腹感,可以減少總的食物攝入量;想增重者則相反。
如果平時本身腸胃不好,容易腹脹、反酸、胃灼熱的人群,則不適合邊吃飯邊喝湯,以免加重不適。
七分飽,跟著胃的感覺走
除了不要一邊吃飯一邊喝水以外,“七分飽”也是很好的飲食習慣。營養專家推薦一套“567飽腹法”,就是用胃的感知來控制飲食。
“ 5 ”
即先吃到5分飽,這5分飽需要全部由非淀粉類的蔬菜完成:
如綠葉菜(芥藍、空心菜)、莖類蔬菜(芹菜、萵 筍)、花菜類(西蘭花、白菜花)、豆類(除了大豆以外的豆類)、菌藻類(蘑菇、木耳、海帶)等。
圖片來源:新華日報健康
吃蔬菜達到5分飽不是難事,給大家提供一份5分飽全蔬菜宴:生菜、黃瓜、小番茄、水蘿卜、鷹嘴豆沙拉;紅燒冬瓜;清炒油麥菜;蘑菇炒筍片。
“ 6 ”
即在5分飽的基礎上,繼續補充身體需要的另一種重要營養素——蛋白質。
以蛋白質為主的食物包括所有肉類(禽肉、畜肉、魚類、海鮮)、大豆制品、蛋類以及乳制品。
圖片來源:新華日報健康
吃了蔬菜后能達到6分飽的蛋白質推薦:雞腿一個;豆腐絲一碟等。
“ 7 ”
“7”就是7分飽,在吃了豐富的蔬菜、蛋白質菜肴后,用主食填補剩下的那一分即可。
圖片來源:新華日報健康
這種吃法用的是「飽腹感」這個因人而異的指標,所以食量大的人要達到7分飽會吃下更多各類食物,從而滿足身體需求;
胃口小的人則可以吃更合理的分量,而不會出現“剛吃下膳食指南規定的蔬菜和谷物量后,突然發現吃不下任何肉了”的情況。
判斷你有幾分飽
十分飽:一口也吃不下了,再吃一口都是痛苦的。
九分飽:還能勉強吃一點點,但胃里已經非常滿了,每一口都是負擔。
八分飽:胃里感覺很滿了,但再吃一點也不是很難受。
七分飽:覺得肚子已經不餓了,對食物的欲望也沒那么強了,但還沒有飽足感,還想習慣性再吃幾筷子,但此時把飯菜拿走,也不覺得有遺憾。
六分飽:如果這個時候把食物撤掉,會稍稍有些不滿足,在第二餐之前會有明顯的饑餓感。
五分飽:已經沒有如饑似渴的感覺了,但還是想吃,等不到下一次吃飯就會餓。
來源 | 新華日報健康、CCTV4、生命時報
聲明 | 資料來源網絡,且僅用于科普公益宣傳,如侵刪。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