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以來,監管部門不再披露具體公司保費數據,這符合監管引導行業回歸保障本源,告別規模崇拜的轉型大趨勢。
然而市場利率進入下行周期、行業利差損風險不斷加大的情況之下,保費增速又成為了觀察險企戰略抉擇的一個指標,或激進、或穩健,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險企轉型的意愿。
(資料圖)
有觀點指出,觀察一個險企是否有問題,償付能力充足率這一指標并不總是奏效,事實上,很多問題險企在問題暴露前,其償付能力充足率都是達標的,但負債端過于激進的險企一定值得高度警惕。因為激進的負債端策略往往意味著激進的產品定價、激進的費用政策,負債端越激進,對資產端的壓力就越大,利差損風險隨之增加。
結合昨日推文《國內首家因利差損破產的險企會是誰?復盤25年前日本壽險公司破產潮,發現了這些內憂與外患》,于是,我們很想知道,當下,還有哪些險企在“狂飆”?
必須說明的是,由于險企原保險保費數據不再披露,我們觀察的對象改為年報中的“保險業務收入”一項(完整表格詳見文末大表)。
此外,同樣須要注意的是,保險業務收入同比增速受多種因素影響,基數、策略、定價、手續費率、償付能力充足率等等都是影響因子,增速高,不一定就等于“策略激進”,增速低,也不一定意味著“穩健”,本文只是意在提供一種觀察視角,數據僅供參考。
近期,保險公司陸續披露2022年報,據『慧保天下』統計,截至5月22日,共有74家人身險公司的披露了年報,其保險業務收入、凈利潤等指標也揭開面紗。
目前,仍有前海人壽、昆侖健康、大家人壽、大家養老、富德生命人壽、和諧健康、恒大人壽、華匯人壽、華夏人壽、君康人壽、上海人壽、天安人壽、中融人壽、珠江人壽14家人身險公司未披露年報。
具體來看,2022年,74家人身險公司保險業務收入合計2.91萬億元,同比微增2.66%。
01
上市險企保險業務收入增速整體偏低:國壽平安人保等5家險企負增長
2022年,全球新冠疫情演變,國內經濟恢復仍然不穩固、不均衡,保險需求難以充分釋放,保險行業發展承壓。據統計,74家人身險公司保險業務收入合計2.91萬億元,同比微增2.66%,低于去年同期。
其中,8家上市險企保險業務收入合計1.79萬億元,同比降0.51%,行業占比達到61.51%,成為影響行業整體發展情況的最關鍵要素。
但上市壽險公司的保費收入增長壓力也尤其明顯,僅有3家保險公司保險業務收入正增長,5家公司保險業務收入負增長。
具體來看,中國人壽(601628)保險業務收入6151.9億元,同比降0.51%;平安人壽保險業務收入4392.77億元,同比降3.89%;新華人壽保險業務收入1630.99億元,同比降0.23%;人保壽險保險業務收入927.02億元,同比降4.28%;國華人壽保險業務收入378.2億元,同比降0.83%。
僅有太保壽險、太平人壽、陽光人壽3家公司保險業務收入實現增長,同比增速分別為6.64%、3.27%、12.28%。
02
66家非上市壽險公司保險業務收入增速明顯提升:平均增速7.24%,遠超上市險企
不過,在非上市壽險公司中,則是另一番景象。據統計,66家非上市壽險公司2022年保險業務收入1.11萬億元,同比增長7.24%,增速明顯高于上市險企,但在不同公司之間也存在一定分化。
具體來看,增速超過100%共有2家險企,為小康人壽和君龍人壽,同比增速分別為12344%、147.54%。
除了這2家險企外,還有6家保險業務增速超過50%。其中,國聯人壽2022年保險業務收入59.94億元,同比增長73.19%;瑞華健康同比增長70.65%;和泰人壽同比增58.91%;華貴人壽同比增55.9%;匯豐人壽同比增52.29%;幸福人壽同比增51.06%。
若除去新公司、小公司基數較低的情況,多家大中型險企增速均不足10%。比如泰康人壽2022年保險業務收入1708.4億元,同比增長3.71%;中郵人壽保險業務收入914.34億元 ,同比增長6.65%;建信人壽保險業務收入506.1億元,同比增長4.57%;工銀安盛人壽保險業務收入491.22億元,同比增長5.47%。
不過,非上市險企并非全部呈現增長態勢,有12家保險公司保險業務收入出現負增長。其中,國寶人壽、長江養老、合眾人壽同比降幅最大,排名第一、第二、第三,增速分別為-46.58%、-38.95%、-33.11%。
附表(完整版)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慧保天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