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集體采寫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暮春時節,走進棲霞龍潭陳店村“水一方”景區,移步皆是景,入目滿眼新。荷塘邊垂柳依依,市民游客散步賞景、打卡攝影;親子互動區內,水上“小火車”人氣十足,孩童嬉戲歡笑聲如銀鈴般脆耳……這個偏遠小鄉村,以文旅項目促進生態休閑旅游景區發展,唱響“詩和遠方”的同時,也做足文旅經濟的融合文章。“從前村里見不到外來人,現在往來的車子絡繹不絕,家家農產品都賣出了好價錢!”村民徐恒蘭感慨道。
作為省會城市、長三角特大城市,南京始終立足城鄉融合發展,以科技賦能、產業富農、人才“復興”等方式,大力推進三產融合,建設都市現代農業強市,以鏗鏘有力的步伐融出靚風景、蹚出新路子、彰顯首位度。
科技賦能,智慧農業“遍地開花”
拇指輕推,植保無人機便緩緩向前,藥水均勻噴灑……眼下,小麥赤霉病防治正當時,六合區立友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飛手”陳文超站在田頭,操控大疆植保無人機開展空中作業。
在合作社的“裝備箱”里,像植保無人機這樣的“新農具”還有不少。記者看到,高速插秧機、小麥復式播種機、秸稈還田機、聯合收割機等一字排開,大型糧食烘干機林立……“這臺插秧機不用機手操作,自己就能下地干活。”合作社理事長張立友手指一臺插秧機自豪地說。
走近發現,這一插秧機與普通機器“體形”相近,唯一不同的便是機器前端多了一個支架,其兩側分別連接著接收裝置。“它們與機身顯示屏等共同組成北斗導航智能終端設備,只要提前設置好參數信息,便能實現無人駕駛。”張立友說,目前,合作社擁有新型農機具80多臺套,不但讓社內流轉的3000多畝耕地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還為周邊農戶提供耕整地、種植、植保、收割、秸稈處理、烘干及稻米精加工等全鏈條服務,“光去年,合作社累計服務農田面積就達近萬畝。”
有了“科技大腦”的加持,南京智慧農業“遍地開花”。浦口區自2020年9月入選首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以來,緊扣“都市近郊型數字鄉村”發展定位,把數字技術變成“新農技”,全面賦能鄉村振興。
“我用手機就能遠程操作養蝦!”浦口區永寧街道聯合村青蝦養殖戶康光輝得意地說,依靠蝦塘底部的微孔管、岸邊的傳感器等物聯網設備,他不僅節省了人工成本,還持續提升了養殖效益。如今,浦口區數字鄉村“一張圖”系統已搭建完成,匯集融合了省、市、區20余個信息化系統,47家單位600余項數據清單,累計數據量達7000萬條。
農業農村現代化,科技是利器。當科技與農業緊密結合,現代化智慧農業才得以展翅高飛。11年來,南京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62.1%提高至72.8%以上,比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高10個百分點,位居全國前列。
產業富農,促民增收“碩果累累”
昨天上午,江寧谷里現代農業示范區內一派繁忙景象,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進行新一輪蔬菜栽種及農作物田間管理。放眼望去,圣女果、黃瓜等蔬菜長勢良好,綠油油一片。“今年園區蔬菜定植面積約1.5萬畝,首批春茬蔬菜預計很快便能走上市民餐桌。”農業技術員張清林介紹。
作為南京近郊最大的蔬菜生產基地和保供基地,谷里擁有1.1萬畝設施農業基地,年產8.56萬噸蔬菜,年總產值約7.9億元。“小蔬菜”如何長成富民增收的“大產業”?谷里街道農業事務部部長謝華說,16年來,街道深耕蔬菜產業,大力實施補鏈、延鏈、強鏈行動,著力推進育苗、種植、冷鏈物流、銷售等環節緊密相連。
而串聯起農業產業鏈,種子是第一環。自2017年起,谷里連續6年牽手江蘇蔬菜種業博覽會,引導支持現代農業園區和果蔬產業研究院在此培育種植特色蔬菜品種,先后篩選出近百個適合長江中下游地區種植的優質抗病豐產蔬菜新品種。良種還須配良法,當地持續推進新模式運用,指導農戶使用肥水一體化、全流程機械生產等技術,大幅提升綠色優質蔬菜產業發展水平。“我們還建成并投用一座田頭集散中心,先后培育了多個區域品牌,引進江蘇好利森食品加工公司、南京廚鮮寶農產品冷鮮食品加工冷鏈倉儲等重點項目,大力發展‘采摘農業’,推動蔬菜產業高質高效發展。”謝華說。
農業全產業鏈的建設,讓富民增收“碩果累累”。高淳區農業農村局局長王嚴濤介紹,為了延長區內茶葉產業鏈,該區全力打造良種繁育、種苗推廣、標準茶園建設、現代茶加工、茶具等于一體的茶全產業鏈。當前,區內擁有2.6萬畝生態茶園,年產干茶400多噸,產值3億元,帶動3.2萬茶農增收,茶產業鏈產值達8億元,成為當地一大特色富民產業。
人才“復興”,賦能鄉村加快振興
產業振興,聚四方人才;人才“復興”,又助力農業加快發展、鄉村加快振興。
昨天清晨,溧水區吳村橋月牙湖生態茶場內,一排排茶樹蜿蜒起伏,成畦的茶葉碧綠蔥翠,“95后”姑娘陳煜菲正在忙碌。
2020年留學歸國后,陳煜菲拒絕了世界500強企業的邀約,回到父母經營多年的300多畝茶田,在溧水鄉間當起了“農二代”。3年來,她帶著月牙湖生態茶場拿下一個又一個榮譽:南京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全國第十二屆“中茶杯”特等獎、通過中國良好農業(GAP)規范認證……
“一家茶香,不如一片茶綠。”陳煜菲說,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月牙湖生態茶場示范帶動周邊茶葉生產基地1500余畝,“農戶按照公司標準種植和采摘,然后將茶葉統一賣給我們,我們統一對外銷售。這樣做的好處是保證了茶葉品質,也分享了月牙湖茶葉的品牌效益。”
站在一周前剛剛建好的高標準育苗大棚內,陳煜菲看著眼前翻新的土地,興奮不已。通過與江蘇省茶葉研究所合作,月牙湖生態茶場即將在這里培育適合當地土壤氣候的茶葉新品種。“正式投用后,每年可以培育1000萬株茶葉苗種,緩解目前南京茶葉產業苗株緊張的局面。”陳煜菲說。
頭雁引領,群雁齊飛。近年來,年輕群體越來越多扎根鄉村,助力農業現代化發展。這與南京肥沃的“成長土壤”密切相關。2021年起,南京用3年時間,孵化培育300名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能帶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頭雁種苗”,為村(社區)“兩委”等組織培育和輸送后備力量。當前,南京已建成54個高素質農民培育基地,每年開展各類農業職業技能培訓超8000人,南京市高素質農民培育程度超過70%。同時,注重發揮青年力量,對來寧就業創業的高素質農民給予全額學費補助,目前已成功引進303名青年大學生“新農人”。他們,成為拉動鄉村產業高飛的重要人才雁陣。
【專家點評】
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丁艷鋒:
南京實踐為都市現代農業探路
近年來,南京全面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都市現代農業發展邁出新的步伐。高品質農業產業體系日臻完善,高水平農業科技創新蓬勃發展,高顏值的鄉村“雙創”環境日新月著。
為推進農業現代化邁出新步伐,南京應進一步加強產學研合作,引導專家團隊與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建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示范基地、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等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推進農業科技成果優先就地轉化。
同時,進一步加強科技人才培養。積極推進南京“智匯三農”人才工程建設,共建農民田間學校、大學生實踐基地等一線人才培養平臺,共同培育新時代農村骨干隊伍、鄉村振興頭雁和高素質農民隊伍,推動更多專家教授及大學生在寧創業就業。
此外,進一步加強“先行”示范引領。強化協同創新、集成示范、園區建設、產業發展、人才培養等領域合作,共同推進都市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化、人才專業化、生態綠色化發展,共同探索加快科技引領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南京方案”。
記者 朱旖旎 孫敬清 杜瑩 劉全民 魯舒婷 孔偉
通訊員 朱利虎 楊基樓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