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常溫半導體脈澤技術頻頻登上資本市場的頭條。公開資料顯示,這一技術不僅獲得多方資本青睞,還被塑造成“全球原創”“顛覆性突破”的典型案例。宣傳口徑中,它能在常溫常壓下實現微波受激輻射(MASER)。

新聞截圖
然而,在資本熱捧的另一面,科學界卻對這一技術的可行性提出了嚴肅質疑。要弄清楚問題出在哪里,我們需要回到最基本的物理邏輯。
技術敘事的核心漏洞
脈澤的物理原理與激光類似,核心是“粒子數反轉”——讓高能量狀態的粒子數量超過低能量狀態,從而在外界激勵下產生相干輻射。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用外部能量“泵浦”電子跨過能級差。
在低溫環境下,這一過程相對容易,因為熱運動干擾小。但在常溫下,噪聲和能量損耗極大,因此要實現穩定的脈澤,需要非常高能量的激勵。迄今為止,學術界常見的做法是使用光源作為泵浦,因為光子的能量足夠大。
問題在于,宣傳中的常溫半導體脈澤卻強調“直接用微波泵浦”,這是關鍵的技術賣點,同時也是最大漏洞。
微波泵浦的“短板”
如果把電子從價帶“推”到導帶比作跳高,那么光子就像一根結實的撐桿,能幫助電子輕松越過高高的門檻。而微波光子則像一根短木棍,甚至還沒到橫桿的高度,電子根本不可能完成跨越。
半導體的能隙決定了電子必須獲得一定量的能量才能躍遷,這個能量相當于光頻級別的“高桿”。微波的能量則低幾個數量級,相當于在幾厘米的臺階前揮舞,卻想讓人跳上幾米高的墻。能量不夠,過程自然無法發生。
從物理規律來看,如果真能靠微波完成這個過程,那意味著物理學定律需要被推翻,而這顯然不符合目前的科學共識。
現象與解釋的混淆
既然物理規律如此清晰,那為什么會有人聲稱觀測到“常溫半導體脈澤”現象?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實驗信號誤讀:復雜電磁環境下的非線性效應、諧波或干擾,可能被誤解為受激輻射。
理論包裝:通過提出全新的理論概念來解釋實驗結果,但這種理論尚未得到廣泛驗證,缺乏國際同行評審的支撐。
應用前景夸大:一些宣傳中將“實驗室現象”直接等同于“可規模化應用”,這是從科研到產業化中最常見的風險之一。
換句話說,即便實驗中確實觀察到一些異常信號,也不等于其背后的解釋就成立,更不能直接推導出產業化的可能。
資本追逐與潛在風險
常溫半導體脈澤的敘事結合了“極化激元”、“量子芯片”等多個熱門標簽,很容易激發市場想象。投資者看中的往往是概念背后的市場空間,而非實驗數據本身。然而,如果基礎原理存在硬傷,再大的融資也可能是建立在沙地上的高樓。
一旦學界無法給出確鑿的理論支撐,或者產業化過程中難以復現實驗效果,投資風險就會集中爆發。屆時,不僅會造成資本損失,更會對整個硬科技投資生態帶來負面影響。
審慎的必要性
對新興技術保持好奇與支持是必要的,但資本在投入之前也應秉持科學理性:
驗證優先:在大規模產業化之前,應有足夠的第三方實驗驗證,而不是僅憑團隊的單方結論。
風險評估:投資機構需要充分識別該技術是否觸及基本物理規律,否則就要警惕“理論漏洞”帶來的不確定性。
分階段投入:通過階段性成果驗證逐步投入資金,避免一次性重倉。
常溫半導體脈澤的故事之所以動人,在于它描繪了一幅擺脫能耗束縛、開辟全新傳感時代的美好藍圖。但科學規律并不會因為資本的熱情而改變。微波能量遠遠不夠“撐桿跳”過半導體能級,這一物理硬約束注定成為其最致命的短板。
在科技與資本的交匯點,我們既需要敢于想象的勇氣,更需要尊重規律的冷靜。只有把科學驗證放在產業化之前,才能避免巨額融資最終變成風險的導火索。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