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巨型吊牌防退貨”登上熱搜,很多衣服的吊牌做成了A4紙大小。商家坦言,出此下策,是為了應對高退貨率。
(相關資料圖)
公開數據顯示,電商女裝退貨率高達50%至60%,直播的退貨率甚至達80%以上。其中,很多退貨并非質量問題,而是藏著吊牌穿幾天之后,再無理由退貨,“薅羊毛”。所以,商家才做大吊牌,讓人無法不剪吊牌就穿出去。
或許,這并非“下策”,而是遠好于平臺提升退貨門檻的“上策”。
女裝退貨率高,其實是電商模式決定的。屏幕上看到的和穿在身上,總是不同的。所以,很多消費者下單,先收貨、試穿,再決定退不退。退貨,實際上起到了實體店試衣間的作用。
正因為有了便利的退貨保障,很多消費者才敢買,甚至沖動型的買,反正可以“先試一試,不行再退”。當退貨不那么便利,消費者就不敢輕易下單。所以,便利的退貨背后,是繁榮的市場。
硬幣都有兩面,“薅羊毛”隨之產生。除了女裝退貨率高,演出服裝,不剪吊牌,使用后退回的情況,近年來也屢見不鮮。
商家希望賣出后,退貨門檻越高越好。退貨麻煩,消費者就不退了。所以商家抱團呼吁提高退貨門檻。這個輿論壓力之下,今年4月,多個電商平臺宣布提高退貨門檻,全面取消“僅退款”,消費者收貨后的退款不退貨申請,將由商家自主處理。
網上總能看到買賣雙方的抱怨。但反映他們對價格的真實態度的,是交易行為、經營行為,而不是輿論行為。所以,因為有人惡意退貨,商家抱怨,就一攬子提升退貨門檻,并不利于保護消費者利益,也不利于促進市場繁榮。
一刀切地提高退貨門檻,會抑制消費者的購物行為。從整個市場來看,這是一種損失。
整體的看,更便宜的退貨流程,對小額商品僅退貨,這些形式,可以減少消費者和商家的反復拉扯,減少溝通等維權成本,避免“維權成本高于商品價值”的困境。當消費者保障增加了,就能提升銷量。長期而言,將淘汰不良商家,引導行業合規。
比起平臺屈從于商家輿論,整體性地取消僅退貨,抬高退貨門檻。“大型吊牌”這種市場首創,能很好的兼顧消費者和商家利益。
大型吊牌無法被隱藏,就無法穿著上街。這就可以精確地區分“試了不喜歡”和“薅羊毛,穿幾天就退,再買再退”。這絲毫不會妨礙那些真心想試穿的消費者。同時,又能高效的排除那些薅羊毛的人。這就不會抑制潛在消費。
市場總是精妙的,不妨看另一個例子。
電線市場假貨泛濫,防偽標簽、二維碼等極易被仿冒。商家就在正品電線中,封裝一張一元人民幣。人民幣的冠字號,是獨一無二的。商家會將號碼錄入系統,消費者只需登錄商家官網,查詢這個號碼,對得上,是首次查詢,就是真貨。沒人敢偽造人民幣,所以,廠家只花一塊錢,就徹底解決了防偽問題。
所以,應該理性地看到輿論中商家或消費者的抱怨,不妨讓子彈飛一會。只要尊重市場規律,尊重市場的首創精神,市場總會演化出新辦法、新機制,去應對市場暫時的缺陷。大型吊牌,就是一個最佳例子。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